【编者按】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5年多来,北京师范大学整合优质资源,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取得了累累硕果。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推出专题报道,记录北师大人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身影,留下丝路花雨中的北师大印迹。
穿过初春飞花的校园,来到京师学堂的二层:60余面各国国旗依次而立、层叠有致。微风拂过,不同色泽的旗角时而涟漪般波动,仿佛不同肤色的人们“手拉着手”,讲述起从这里发生的丝绸之路新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
恰如多年前,诗人艾青写过的:“蚕在吐丝时,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十年前,人们也并不清楚,胡必亮教授深耕新兴市场国家发展问题研究、开展高端智库建设……以万水千山走遍的豪情,密集穿梭于世界经济走廊,也在为国家酝酿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吐丝织锦”。
一个拥抱世界的“朋友圈”:专注高端智库与国际交流
2019年3月26日上午,法国总统府。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步入会场,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习近平主席发表闭幕致辞时指出,各国应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马克龙在致辞时表示,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能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欧方可以以创新的方式对接欧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促进欧亚互联互通。默克尔表示,欧方应该加紧推动欧中投资协定谈判,积极探讨参与“一带一路”这个重要合作倡议。
2019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作为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此时此刻就坐在会场,现场聆听几位世界领袖畅谈“一带一路”及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因为他深知这几位领袖及其国家在世界上的分量,更清楚他们的演讲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及其对世界格局所要带来的重大影响。
就在此前的一天,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法国外交部联合举办的“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在法国外交部开幕。胡必亮教授作为研讨嘉宾在“互联互通与发展:共同的机遇与挑战”研讨环节做了大会发言。
201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近年来,矢志不渝进行高端智库建设的胡必亮,几乎所有涉及“一带一路”主题的国家级高端研讨都从未缺席:2018年8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的重要讲话; 2017年5月14日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并在随后的智库平行论坛上做了发言; 2016年8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现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的基本要求……
2017年5月14日,胡必亮参加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高级别会议智库平行论坛上发言。
放眼全球,胡必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北师大“一带一路”研究搭建起一个拥抱世界的“朋友圈”。2019年1月29日,应邀赴瑞士出席由瑞士央行和瑞士联邦经济事务部联合举行的“欧俄中印美一带一路辩论会”,同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施问题,现场展开激烈辩论。4月9日,他代表北师大一带一路学院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所代表的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在日本东京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论坛,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400多名学界和商界人士围绕主题展开研讨。2015年10月,胡必亮领衔的新兴市场研究院与全国对外友协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主办了“2015北京新兴市场论坛”,国家领导人出席,四位来自亚非拉国家的前总统、前总理以及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的前任或现任行长等参加了论坛。还有2018年新兴市场30国论坛、2016年新兴市场论坛……
2019年4月9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与胡必亮教授在东京讨论智库建设合作事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2016年开始,胡必亮发起举办了“京师‘一带一路’大讲堂”,邀请世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金融届领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政要到北师大就“一带一路”发表系列演讲,到目前已经举办了24期。
2017年12月5日,保加利亚前总统普列夫内利耶夫(左一)、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左二)和波黑前总理拉古姆季亚(左四)做客北师大“京师‘一带一路’大讲堂系列讲座”,与胡必亮教授(左三)合影。
单是每年参加的国际国内论坛或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就在100场以上,时间的沙漏随即堆积出蔚为壮观的“沙丘”。记者不禁打趣道:“您这些年来,不是在论坛上,就是在去参加论坛的路上。”
2016年5月23日,胡必亮教授实地考察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与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右)湖边合影。
“是的,这当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从事智库研究,只有不断地相互交流,才能形成共识,指导实践和行动。智库建设恰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胡必亮如是说。
一颗滚烫的教育初心: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
胡必亮教授很庆幸:与时代同行的自己,能够在师范教育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共享美好的新时代——从事“教师”这份最阳光的职业。2013年6月被学生评选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在外人看来,一个校级奖项的分量,远不及“中国经济学领域的诺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但却是他非常珍视的殊荣。因为在他的心目中, “丝路”和“师路”的合二为一,恰是事业与情怀的自然交融。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胡必亮敏锐的意识到,这将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把国际教育项目创办起来,并办出自己的特色。于是,几经奔走,立即组织团队力量申报国家“国际高端学位项目”。为了通过相关政府机构的实地考核和反复论证,那一段宵衣旰食的日子仍历历在目,胡必亮至今还记得:当2014年1月15日收到关于这个项目的政府批件,标志着从2014年秋季开始,新兴市场研究院代表北师大承担“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那一霎那,自己高兴得“像是新生了一个孩子一样!”
2018届“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毕业典礼后合影
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是胡必亮教授团队倾注了心血孕育出的新生命,那么从这个项目走出的国际学员,更能深切感受到一颗滚烫的教育初心,饱蘸燃烧生命的情感,所打造出的“有温度的教育”——“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是一个纯英文教学项目,学员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央政府各个部位的中层领导,一般都有5-10年不等的工作经历,为这些学员授课不仅要英语好,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面对师资紧缺的情况,胡必亮一人担任3门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凭借自己过去在世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国际机构出色的工作经验,发挥在国际金融界、学界、政界比较丰富的资源优势,请来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授来北师大担任这个项目的授课任务。
2018年8月22日,应国家商务部邀请,胡必亮教授以Understanding the Belt and Road为题,为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部级官员讲课。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学员赛德说:“这里总是大咖云集、贵宾满堂,我们的老师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大人物”。承接该项目以来,胡教授先后邀请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卓奥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博士讲授《欧亚经济联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博士和波兰共和国前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博士共同讲授《领导力》课程;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前行长恩里克·加西亚博士讲授《拉丁美国经济与发展》课程;亚洲开发银行前常务副行长拉贾特·纳格先生讲《亚洲经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宋立刚和陈春来分别讲授《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等。
“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的部分授课教授(从左至右:奥托尔巴耶夫教授、拉古姆季亚教授、科勒德克教授、加西亚教授和纳格教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项目也培养了5届学员, 182名来自6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员模样,胡老师都印记在心,他亲切的称为:“北师大的新校友”。
部分已经从“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毕业的“北师大的新校友”
如今,该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首创和积累的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受到了广大学员的赞誉,也得到了主管单位国家商务部的高度认可,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教育的典范之一。胡必亮很欣慰,因为他“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太多的机会在‘一带一路’中蕴藏,” 胡必亮常常这样鼓励处于迷茫中的青年学子:“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天分,不是勤奋,而是发自心底的那份热爱。”他也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诉青年:当你保持这份热爱,一切,都会随之而来。
胡必亮教授与他即将毕业的学生们
“北师大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著名学府,如果说这所名校在过去的117年还是中国的北师大,那未来的100年,北师大应是属于世界的北师大!专注国际化教育,借着 “一带一路”东风,将北师大国际教育办得更好,为北师大在新时代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就是我发自心底的热爱。”寥寥几句话语,勾勒出师者风范、学者情怀。
一段不曾褪色的“田埂”记忆:潜心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访谈正在进行中,一个中途来电。
胡必亮很绅士地向记者示意:这个电话不能挂断。他不时地用GDP、CPI、投资率、城镇化率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数据回应着电话的那头。
电话的那头是一位人们通常所称呼的“农民企业家”,湖北汉川福星村的“掌门人”谭功炎先生。很难想象,一位繁忙于研讨全球治理事务、穿行于世界经济走廊之中的经济学教授和“一带一路”问题专家,还始终记挂着生养自己的那片田埂。“我是我们村儿的经济发展顾问,也可以说是我们村的‘首席经济学家’!”
胡必亮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贫困湖区,打从记事儿起,就跟着父母乡亲和兄长们在田埂上辛勤劳作。“那时候,我走在田埂上,就想为什么整日劳作到大汗淋漓,却依旧如此贫苦?我们的农村发展制度与政策需要做什么改变?”他的眼神里涌出一股莫名的力量。
带着改变农村贫困的梦想,他刻苦学习,成为当年他所在的一个小公社举办的高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骄子”。他说自己是“高考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感恩那个时代带给他追求梦想的可能。大学毕业,胡必亮如愿以偿来到中国社科院研究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进京报到后,他却没做停留,很快“脚踩泥土、行走大地”,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年轻的胡必亮一头扎进农村!
胡必亮当年在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答辩会后,接受导师组教授们的祝贺
胡必亮坦言:他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与时代同行”的他,经历了自我成长的改革时代、全球化时代、新时代——时代在变,胡必亮“向下凝望”的目光始终不变——对于如何改变贫困面貌、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保持着超强的敏感和坚韧的笃定。
1989年3月,出差归来的胡必亮,偶然在北京火车站看到如潮的进城务工农民,他敏锐地感知到这个时代的新变化来了!他的研究视角从农村问题转到了城镇化。而后从城镇化到金融改革和世纪之初的创新创业,从中国到新兴市场国家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胡必亮每一次“与时代同行”的研究脉络延伸,都为团队今天的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胡必亮曾两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也曾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2013年以来,胡必亮团队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编出版了15本系列专题报告,对“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套系列丛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胡必亮及其团队所撰写的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政策建议也四次获时任和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胡必亮教授近年来主编的部分研究成果
1987年他在菲律宾的7个月,收集了很多关于菲律宾土地制度、地方金融制度、农民收入等问题的资料;1989年开始在泰国的2年时间,更深入地调查并出版了《泰国中部的村庄经济》英文专著;期间他也曾于1989年和1990年到中东欧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进行短期调研;1990年后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他也曾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亚洲国家进行过一些关于发展问题的调研。现在看来,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国家,因此他称自己与“一带一路”结缘是命中注定。
胡必亮早年在国外留学期间所撰写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已分别在泰国曼谷(Thai Watana Panich Press)、英国伦敦(Routledge)和美国纽约(Palgrave Macmillan)英文出版。
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一般先是农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再进入到城市发展、金融发展、科技发展等过程。正如胡必亮所言,改革开放40年,一个国家从极端贫穷发展到了比较富裕的阶段,他也在这40年间幸运地经历了其中的一些主要过程。行万水、走千山,胡必亮奋斗的脚步在每一个时间点都踩准了时代发展的节拍,不断地探索新问题。目前他所专注的“一带一路”研究,毫无疑问,又一次成了把脉时代发展的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助理(4年)”、“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实习生”(3个月)、“亚洲理工学院研究助理”(1年)、“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官员”(2年半)、“法国兴业证劵亚洲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和该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4年)、“美国DoubleBridge Technologies, Inc.联合创始人兼财务总监”(3年)、“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2年半)……
细数栖师大这棵梧桐之前的丰富履历,胡必亮戏称自己是“野蛮生长”——从田埂上的少年,到世界银行国际格局下思考中国经济,再到哈佛大学的校园里著书立说,平均两到三年换一次工作亦或人生角色,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无心插柳的故事,却凝结着勤勉奋斗的激情。而正是他理想主义的不灭情怀,润泽了所到之处,成就了如今的“柳成荫”。
胡必亮九十年代曾先后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中)、法国兴业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左)、
DoubleBridge 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财务总监。
回归北师大的这十年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巨大的工作量如坦克连一样压过来。胡必亮除了飞行在外的时间,几乎全部深潜在“京师学堂”二层小楼的办公室里,直至深夜离开。
——“不会觉得疲惫吗?”
——“不断面临新鲜的挑战,内心是快乐的,无暇疲惫。我还在找寻下一个兴奋点呢。”
58岁的胡必亮,脸庞上红润的微光透出几分喜悦,“所以我觉得自己的状态还年轻”。
上下求索,十年亮剑,
出走半生,归来少年。
文章来源 | 《北师大新闻网》
码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