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库
Think Tank
首页» 智库» 观点
智 库 | Think Tank
观点
《中国报道》采访刘倩,谈“一带一路”十年共建结硕果

2023-11-06 文字: 刘倩
分享到:

作为推动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理念深入人心,所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所产生的影响深远广阔。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截至今年7月,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迄今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

硕果累累、亮点纷呈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交通、电力、油气、煤炭、新能源等领域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双边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资金支持……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这‘三通’全面地归纳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内容与10年突破与成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刘倩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她看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硬联通”就是基础。10年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硕果累累,为改善当地民生、扩大就业作出了贡献。不仅如此,运输通达的打通在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加强规则标准“软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些年,共建“一带一路”经贸领域、投融资领域以及交通领域的规则标准开始与国际对接,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标准之路。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心联通”不仅包括在文化交流民心工程上作出的努力,做到投资少,民众直接受益,另外也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间接改善当地民生的结果。

“‘一带一路’是基于历史自觉的新型全球化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普遍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梁昊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他看来,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有效修复了全球治理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和信任赤字。“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的逻辑正在发生积极转向,全球认可和信任攀升至高位,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致使全球范围不确定性风险得到管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失衡的国际治理体系中努力形成了新的力量平衡。

具体从“五通”来看,在政策沟通构建协作方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机制协同协作与战略对接,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着力推动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探索促进共同发展的新道路。设施联通更加通达通畅,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其中,中欧班列已铺画运行线路84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中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投资贸易水平持续提升,2013—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涉及能源、交通、通信、农业、公共卫生、水资源等基建领域,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资金支持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稳定、透明、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民心相通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已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绿色始终是鲜明底色

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长颈鹿不低头便能自由穿行于铁路桥下;行驶的中老铁路列车上,旅客欣赏着沿线四季常绿、站有花开;塞尔维亚百年钢厂斯梅代雷沃,绿色升级改造后重焕新生……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始终是鲜明底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说,“10年来,各国互学互鉴、携手合作,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共建国家带来新机遇,也为全球治理注入绿色新动能。”

刘倩表示,“一带一路”把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推向了国际,形成广泛共识。在顶层设计上,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签署了多个绿色相关合作框架;从务实推进上,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积极响应国际呼吁,落实了一批绿色基建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等。

“绿色将持续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主题。”刘倩说。

据了解,10年间,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32个共建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帮助共建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培养,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目前已为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3000人次。中国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共建国家建设了一批清洁能源重点工程,为所在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中国作出了诸多努力。”梁昊光总结道,“比如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积极履行环保责任,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群众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家园的憧憬和期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激励更多国家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并从并肩前行国家的发展中获取前进力量。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刘倩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一带一路”通过制度安排促进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后,降低关税水平,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贸易畅通;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通过政策沟通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中国自身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而制度的创新也是在开放中产生。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政策与制度的落实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了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显示,中国自身营商环境从2013年的第96位快速上升至2022年的第31位,这为维护“一带一路”这项公共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证。

第三,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融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未来也要加快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资本市场实现进一步互联互通。

世界银行负责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业务的副行长维多利亚·克瓦表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世界引入了一种新的多边合作形式。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改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深化经济一体化,不仅是跨境的,而且是跨大陆的。”

经过10年努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搭建互联互通的有效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世界银行有研究报告指出,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的收益,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

梁昊光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在经贸领域构建的互联互通,不仅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良性重构起到了稳定的支撑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共建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相协调。

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经验与启示》一文中所说:共建“一带一路”造福了共建国家、地区和人民,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重大贡献。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大部分成员国已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加深了RCEP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在相互开放中,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投资机制,持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释放经贸合作红利,推动了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策划、编审:赵珺、徐豪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新华网


新媒体发稿:张利娟




  • 北京校区·海淀校园: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2F
  • 100875
  • brs@bnu.edu.cn
  • 珠海地址: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金凤路18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
  • 519085
  • brs@bnu.edu.cn
  • 北京校区·昌平校园: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满井路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1号教学楼
  • 102299
  • brs@bnu.edu.cn

码上关注

版权所有 © 2022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