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习近平主席指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9年来,成就举世瞩目,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打牢基础,扎实根基。
一是深化了政治互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凝聚共识,更好地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截止到2022年7月,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各领域。除了在国家层面,“一带一路”还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全球治理以及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上创建了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
二是深化了互联互通。“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 “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和区域经济合作网络的重要框架,六大经济走廊等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雅万高铁、中泰铁路建造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1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运送货物超455万标箱,货值达2400亿美元,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深化了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对外投资有力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双向贸易规模水平稳步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业态不断涌现。在2013—2021年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达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其中2021年达203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9%。一批高水平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将中国的园区经验带到国外,不仅成为经贸合作重要载体,也在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1年末,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达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更是促进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末,中国已与16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一些绿色发展项目兴起,大批新能源项目在海外建设,不仅有力支撑了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也为“一带一路”铺加绿色底色。
四是深化了资金融通合作。“一带一路”资金支持体系不断健全,融资支持日益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的形式与领域不断拓展与丰富。截至2021年10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4个,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截至2020年末,丝路基金签约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各类项目达49个,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多边金融合作支撑作用日益显现。截止到2022年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76家直接参与者和1228家间接参与者,连接17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能够满足各类跨境贸易、投融资业务等结算需求,中国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做好了支持和保障。
五是深化了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增进民生福祉,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民心相通在教育交流、科技、文化及民生等领域成果不断,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建“一带一路”成就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考虑。据世界银行预测,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抗疫援助,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也在健康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上迈出了更大一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深度融合。在这10年间,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为全球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贡献智慧,而“一带一路”正是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思路与方案。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考验,更是机遇。未来,应当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的理念,明确“一带一路”经济外交顶层设计的定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码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