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库
Think Tank
首页» 智库» 观点
智 库 | Think Tank
观点
《解放军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3-02-15 文字: 孙琦
分享到:

2022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面对逆风逆流,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主动寻找价值的共同点、利益的公约数、发展的新路径——


  冬日暖阳里,一列列国际货物列车汽笛嘹亮,奔驰在中老铁路上。正式通车运营一年来,中老铁路全线开通24个客货运站,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货物1120万吨,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中老铁路只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一个生动缩影。历经9年多耕耘,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朝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坚定前行,不仅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福祉,也推动世界向着实现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不断前进。



加强对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今年以来,习主席多次在双多边国际场合强调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相关主要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与确认,由此开启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说,过去一年,尽管国际形势复杂、疫情形势严峻,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是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目前,中欧班列“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形成了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加速落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已初具规模。今年以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正式通车、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面投入商业运营、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楼宇封顶;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正逐步向促进中巴之间的制造业、农业等产业合作领域深度发展。同时,中国积极开拓非洲、拉美、阿拉伯国家等新兴市场。共建“一带一路”区域性合作布局持续完善,成果不断显现,显示出巨大的韧性和活力。


  “高标准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对其大写意阶段的升级与完善。”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看来,近年来,随着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促进沿线各国经济深度融合的规则标准“软联通”也在不断推进。中国标准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把已有的项目做优做实、落地生根,未来的项目更加强调“精耕细作”,积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或者合作各方共同认可的规则标准。


  目前,中国已累计与30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胡必亮说,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征程上,“一带一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必将引领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将取得更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为亚太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



凝心聚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开始!”随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元首共同下达指令,11月16日,一辆崭新亮丽的综合检测车亮起车头大灯,缓缓驶出雅万高铁德卡鲁尔车站并逐渐加速前行。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的雅万高铁首次试验运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东南亚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映照着中国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付出的努力,折射出“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遭受疫情重创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胡必亮说,新冠疫情冲击了全球多年发展成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程受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很多共建国家利用“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修建了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比如在阿联酋建设太阳能电站,在柬埔寨建设水电站等。疫情之下,共建国家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丝路电商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共建国家还结成卫生合作伙伴关系,就疫情防控与治疗、疫苗研发与生产,防护物资生产与供应等开展深入合作。中国和共建国家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作出引领性贡献。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评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从理念到行动,中国始终为凝聚全球合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补齐发展短板、破除发展瓶颈不懈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内涵不断丰富,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正成为新的努力方向。王义桅指出,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合作不但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迎来重要的转型与升级,数字化、绿色、健康趋势更加明显。



顺应大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以来,中国与尼加拉瓜、叙利亚、阿根廷、马拉维、巴勒斯坦等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无数“连心桥”“繁荣港”“幸福路”,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铺展,改善了亿万民众的生活。


  “‘一带一路’开创的伙伴关系和多边合作,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作出独特性贡献。”胡必亮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在这种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不断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持续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指明一条携手共谋安全、发展、繁荣的道路,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相呼应。王义桅说:“‘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虽然性质和范畴不同,但有很多共通之处,有望形成合力。”


  当前,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顺应这一历史大势,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越来越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各方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前行,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信心和力量。


“一带一路”是凝聚广泛合作共识的国际公共产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遍布全球,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主动将本国的发展规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胡必亮说,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原文刊载于《解放军报》要闻板块 2022年12月29日

原文链接http://appapi.81.cn/v5/public/jfjbshare/?itemid=284_460241&type=3


  • 北京校区·海淀校园: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2F
  • 100875
  • brs@bnu.edu.cn
  • 珠海地址: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金凤路18号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
  • 519085
  • brs@bnu.edu.cn
  • 北京校区·昌平校园:
    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满井路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1号教学楼
  • 102299
  • brs@bnu.edu.cn

码上关注

版权所有 © 2022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