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应当落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五个统筹”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维,为新时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正确认识共建“一带一路”中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着重要机遇,进一步坚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和信心;又要强化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全面强化风险防控。
具体而言,一是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人类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巨大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疫情冲击下,在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家治理面临新挑战,导致地区冲突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恐怖主义滋生等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在这种形势下,要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安全、政治、经济、债务、生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加强海外项目安保投入,全面提升企业抗风险和危机应对能力。二是坚持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全球经济走过困难重重的2020年,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并存的现实中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发展成为各国的最大公约数。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各国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做得越好,“一带一路”的安全就会获得越好的保障。
统筹国内和国际,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出发,处理好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辩证关系。“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从国际看,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在国内。中国作为世界市场不断加大对全球开放,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要利用好“一带一路”业已形成的开放网络优势和物流大通道格局,立足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把强大的内需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
共建“一带一路”重心在国际。“十四五”期间,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提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要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内外联通优势,使其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起到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要通过“一带一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精准对接供给需求,使之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要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提升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合作和斗争,要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合作和斗争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坚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面对外部的打压,不畏斗争,以斗争求合作。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美国试图在国际上以“规则牌”“民主牌”“意识形态牌”等拉盟友共同抵制“一带一路”,拜登政府牵头七国集团推出“重建更好世界”(B3W),妄称以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带一路”替代方案。习近平主席在最近举行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中指出,中美发展都处在关键阶段,人类的“地球村”也面临诸多挑战。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双方要有效管控分歧,在抗疫合作、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寻求共同点,继续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可吸引包括美国在内的金融机构、多边开发机构参与,健全“一带一路”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同时,要对美方坚持中美关系的“竞争主基调”保持清醒的认识。对美国联合盟友打压“一带一路”、提供所谓“一带一路”替代方案的行为,要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坚决捍卫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惠民生工程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
统筹存量和增量,要从世界经济产业发展大势出发,正确处理好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存量和增量关系,既要推进存量项目的落实落地,又要长远谋划增量项目的方向定位。在存量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实施8年来,取得积极进展和系列重大成果,形成覆盖广泛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经贸格局。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气变政策等方面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一些能源项目启动面临调整。因此,既要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深化落实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又要下决心淘汰一批安全风险高、生态成本高和不可持续的项目,减少高耗能的传统基建项目,推动项目转型升级。
在增量方面,要增加新基建项目比重,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的成功样板。要以公共卫生合作开拓新领域,疫情蔓延再次警示,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威胁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应对。要加大共建“一带一路”在疫苗、卫生医疗、生物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要以数字经济合作为新引擎,疫情进一步刺激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而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具有技术、规模、产业优势,应增加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力度。要以绿色经济合作引领新发展,增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联合开发,开展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研发创新,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等手段支持绿色经济合作项目。
统筹整体和重点,要从全局角度处理好共建“一带一路”整体和重点的辩证关系。过去8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迄今,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整体角度看,要继续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为全球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坚持开放原则,继续扩大合作朋友圈,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建国家互利共赢。从重点角度看,要突出重点标志性工程,以民生工程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要突出重点区域,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启航为重要契机,加速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继续加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形成人口超过15亿的巨大区域市场;要突出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健康、绿色、数字、丝路电商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可以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擘画出新图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动“五个统筹”,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和实现共同繁荣注入新动力,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4日 12版,作者:万喆,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11/24/nw.D110000gmrb_20211124_5-12.htm
码上关注